清华大学EMBA课堂:杨百寅教授“用领导力助力事业腾飞”主题分享【北京清华大学总裁班|MBA|EMBA招生信息网】 
最新报名:
3分钟前,黑龙江哈尔滨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加入房地产总裁班,2小时前,河北石家庄某文化传播公司3名高管加入企业管理创新总裁班,2小时前,河南郑州某置业公司总经理加入房地产总裁班,5小时前,内蒙古呼和浩特某乳业公司总经理加入工商管理EMBA总裁班,6小时前,上海某金融证券公司1名高管加入工商管理总裁班,11小时前,山西太原某航天飞机制造企业2名高管加入工商管理EMBA总裁班
商学院banner图
清华大学EMBA课堂:杨百寅教授“用领导力助力事业腾飞”主题分享
发布时间:2018-11-08 14:58:13

杨百寅教授的分享围绕着其所著《定力》一书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展开,分为知识的引力、思想的活力、文化的魔力、主义的动力、现实的压力、理性的张力、理想的魅力、变革的阻力以及复兴的定力九个方面,从理论到实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以下为演讲实录: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清华金融协会的沙龙,我利用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我写的这本书《定力》其主要思想、观点。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绵绵不息,很大一思想为核心部分原因是我们有文化传承。一个文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它的核心思想应该是这种文化的基础,没这种文化基础,就有很可能会断掉。虽然我们知道中原的文化融合了很多不同的文化,但是中华的文明为什么能够连绵不息?这跟思想有关系,我最近还在思考一个概念——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里很重要的一个核心价值观。


这本书我实际上思考了好十多年,我从2006年回来的时候,与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林君秀老师交流,她向我约稿,说你在国外读了那么多年书,教了十几年大学,能不能写一个专著,我们出版社出,我当时说可以啊。我当时在构思,在想题目叫做什么,想了好多题目,其中有一个题目叫做“迷茫中的定力”,还有诸如“三元合流”等等想了很多很多。后来,我们定稿就叫做“定力”,副标题“中国思想的变革基础”。本书试图讨论中华民族的文化为什么能够连绵不息?其中很重要的,我想我们大家都知道,就是跟我们的包容性、动态性有关系,中华民族的文化是非常包容的文化,不像有些文明、有些文化容易走极端态的、二元的,所谓二元的文化是对立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中华民族的文化我们知道讲的是——“和”、“生生不息”、“连绵不绝”,这个“和”字讲的是共赢,那么我简单讲一下这本书的思想,给大家留一些时间提问。


第一章:知识的引力


这本书第一章我就用“力”来定义,书名叫《定力》,第一章讲的是“知识的引力”,主要思想是知识把人类从荒蛮之中引向文明的。我们知道“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是培根说的,邓小平提出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毫无疑问讲的是人类知识和科学技具有强大的力量。最终胜利的不是力量最大的动物,人类的力气没有狗熊大,没有老虎大。最终胜利的也不是最聪明的,其实从人类历史上来讲,有一个人群(尼安德特人)比当时的人类还要聪明,大脑还要发达,但是语言沟通滞后,最终灭绝了。我们说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最聪明的,也未必是最强大的,而是最能适应环境,就说明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人类在不断的探索、学习,来积累知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成长。第一章“知识的引力”,讲了三个东西:


第一个是人类理性的知识。人类从书本上、课堂上的、专家学者那里获得知识,叫理性知识。中华文化中连绵不绝,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早先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把知识传承下来。但是我们知道,读书人好像也不见得一定是最厉害的,中国有名的地产商,我们也不说是谁了,大家知道他一个经典的话叫“清华北大不如胆大”。


第二,日常生活中好像很多人没那么多学问,没那么多学历,好像赚了很多钱,那是啥知识,这是感性知识,来源于实践。企业家里像乔布斯、李嘉诚、王永庆等等,这些著名企业家学历虽然不高,但他们拥有有很多感性的知识。毛泽东同志已经把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关系梳理清楚了,那么我呢,做一些突破性的工作,我还在美国读书的时候,介绍的时候说我是个杂家,我的确是个杂家,我本科学数学的,后来去学管理,在中国受的教育,又在美国受的教育,又回来教书。在美国又教了十几年书,我认真读了一些哲学的书,比方说康德的三大批判,理性批判讲了理性知识的来源、逻辑、应用、边界、价值、制约。


第三个,康德讲的是判断力批判。我们判断好坏是非善恶对错,这种判断,王阳明叫良知,所以,这一章里我把王阳明的理论跟西方的理论对接起来,我认为有三个类型的知识。其实这也跟当代一个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观点一致,哈贝马斯就提出来人类有三种知识:技术性知识,交流性知识的也就是感性知识和解放自由的知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里就不展开了。第一章讲的“知识的引力”,这是这本书的基础,这个基础打了以后,我们再来分析人类的各种观点。


第二章:思想的活力


第二章讲的“思想的活力”,光有知识可能会赢,但人类拥有的思想更有力量。人类很脆弱,我们出去一不小心可能会被汽车撞了,我们可能会受伤,我们还有可能牺牲,但是人类留下的宝贵东西精神财富是思想。为什么读书,是为了掌握人类先进的思想。人类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我这里面主要分析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我们的文明的源头就思想开放,非常包容,我们与其他文明并进。比如说中国的儒释道合一,刚才说中华文化引以为豪的是唐代、宋代的文化,其实唐宋之所以伟大,我个人的观点,那是因为从梁武帝开始,儒释道慢慢开始合一了。我们知道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管理社会、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但是梁武帝信佛,佛家、道家与儒家思想逐渐合流,成为正统思想。儒释道为什么合一,因为儒家讲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家是讲人跟自然的和谐,佛家是讲人跟自身的和谐。


人类社会应该处理三方面的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人要从自然界获得自由,就形成了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就形成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所运用。


其实今天我们每个人啊,我开玩笑说的,科学一直在进步,人类一直在发展,我们今天过得日子比古代皇帝过的还好,大家同意吧,我们过的很好的日子,是因为自然科学在前进,皇帝没玩过手机吧,没坐过高铁吧,这是人跟自然的问题,人跟自然怎么相处,我这个书里面分析很多。


第二个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政治学,研究权力斗争。社会学研究社会分层,又叫圈子,社会阶层怎么分化,怎么变化。教育学研究教育相关的理论,心理学研究人类行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三点,人与自身的关系,那么我们知道很多,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研究人与自身关系。虽然很多有钱人,赚了钱,社会地位也不错,就跟自己过不去,他找不到心灵的安慰,或者缺乏一定的定力。这些问题其实就是人和自身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宗教思想。具体内容我就不展开了,这本书里边叫“思想的活力”,人跟动物不一样,人的思想极其丰富、复杂、多彩,有很多感情的色彩,我们需要了解我们自己的思想。


第三章:文化的魔力


第三章讲的“文化的魔力”。我是管理学出身的,从管理学框架分析文化,第三章开始奠定这本书的分析框架。开始我们说人类有三个问题:人与自然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人与自身的问题,文化也有三个范畴:信念体系、价值导向体系和行为意向体系。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信仰,中国人有没有信仰,信仰是什么东西,西方人为啥有信仰,为什么有基督教,当然我不能全部回答这些问题,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素是信仰体系。


为啥是信仰?为什么人有信仰?


我这么解释:


信仰是人思考问题的基础,我们生而有限,但知识不一样,我们看到这个宇宙,知识是无边的,你有再多的博士学位,一百个博士学位,你把清华北大全部知识加起来,跟我们未知的相比,都是个有限数,所以人类开始有信仰。比如说,一条直线外一点,到底可以做几条直线和它平行,欧几里得说一条直线以外一点,只能做一条直线和它平行。可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叫做黎曼,他说这两条平行线最后相交的。你们同意吗,你们不太同意吧,但是高中你上过地理吧,这条线在北极相交,为啥,最开始我们相信地球是平的,现在我们知道地球是圆的。很多事情引起了很大争论,例如是市场经济好,还是政府调控好?争来争去,最后还要看你的基本假设。人之初性本私,还是人之初性本善,东西方的思想体系不完全一样,这是信仰。另一个价值观,价值观我们认为是不是重要的东西,这个我不多说了。


文化有三个范畴(信仰体系、价值体系和行为意向体系)和以及人类面临三个问题(人与人的问题,人与自然的问题,人与自身的问题)形成一个分析框架。三乘三得出有九个维度,比如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的也好,道家的也好,还是佛家的也好,对于人本质有不同的信仰,对大自然有不同的信仰,对大自然的价值观不一样,对自然的认识又不一样,这是一个分析框架,这是第三章讲的文化的魔力。


第四章:主义的动力


第四章我们讲的是“主义的动力”。啥叫主义?我们知道一个共产党员写了一首《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有人认为主义很重要,为主义而献身,有的人说主义不重要,少谈些主义,多提些问题吧,这个我们知道是谁说的啊,是与我们学校一位很深的文化渊源的一位大学者,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结果有人给他扣了顶帽子,你这是实用主义。你看,这也是个主义,实用里面的主义。到底什么是个主义?我这本书里边,做了些分析。


第五章:现实的压力


前面这四章开始讲的是基础性东西,然后慢慢开始我就讲第五章“现实的压力”。我的观点是,在第一章开始就铺垫了,任何个人的行为规律是理想、现实和理性这三者的平衡,我再说一遍,任何人、任何团体和社会,我们最后的行动,是受到三个力量在驱动:


第一个是理想。人类的最高理想是追求自由,每个人的理想是希望,简单来说,是数钱到手抽筋,睡觉睡到自然醒,理想很好,可是现实很骨感,很残酷,第二是现实。第三是理性。下面我从三个角度去分析第五章讲的“现实的压力”,中华民族面临什么样的现实。中国地理很重要的一点我们画了一条分界线“胡焕庸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你看我们这个地理位置,雄安新区、包括我的老家鱼米之乡江南,等等,人类活动和文化,很大原因是受地理的约束。有一个著名的学者提出来文化有两个职能:第一个职能是一群人认定共同的外部环境的挑战和压力形成的一些共识、信仰和价值和一些行为的规范,这就需要一些文化,文化第一个职能是适应外部环境。文化第二个职能是内部整合秩序,我后来提出文化的第三个职能是人需要一个精神家园。那么第五章我讲的是中华民族面临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面临一个什么样的自然、地理和环境的约束。


好多学者基本都认可这样一个观点,中国人讲集体主义,西方比较讲个人主义,那是不是人生下来就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呢,也未见得,很多学者,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需要大河滋养,需要灌溉,黄河经常泛滥,需要集体的力量,需要集体共同抵御外敌,例如我们修长城、修都江堰这样的水利工程,就需要集体的力量。西方古代搞商业,一个人航海,集体主义的色彩就淡,比较崇尚个人主义,个人的权利。所以,一定要考虑现实和环境,对一个社会,一个人的约束,这是第五章“现实的压力”。


第六章:理性的张力


第六章讲的是“理性的张力”,人有理性的头脑,人和动物不一样,人是理性的。经济学家强调,人是有理性的,是自利的。当然人也不可能完全理性,完全理性就成疯子了,有制约的理性,有限的理性。本章分析探讨理性,不同的思想、文化,主张是什么样理性,儒家也有理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实用性的理性,西方人比较讲究思辨性的理性等等,我们在这一章中进行分析和比较。


第七章:理想的魅力


第七章我们讲的是“理想的魅力”,什么是理想,还要不要理想,我举一个简单的说法,人若果没有理想,就是行尸走肉。人还是需要理想的,每个人为啥活着,你还是要分析一下。我有时候给同学做职业辅导,我经常跟大家聊的是,你高中毕业的时候,你大学毕业的时候,你那个梦是啥,每个人都是在寻梦的,要时刻坚持自己的梦想的。那么前面这三个讲了,人是矛盾的,人有美好的理想,又要面对残酷的现实,那么靠的是理性来平衡。

 
第八章:变革的阻力


第八章我讲的是“变革的阻力”,中国一个传统,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这就说社会的变革会有什么样的阻力,我们可能会犯什么样的错误,为什么王安石变革会失败,为什么商鞅变法会成功,为什么无锡变法又失败了呢,反过来,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我们提供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独特的视角去分析,我们认为是变革成功的好的,往往需要高明的政治家在平衡理想与现实和理性的动态平衡,假如平衡的不好,走极端,过分理性主义者,过分理性,像俄罗斯的变法,过分现实,得过且过,麻木不仁,过分现实也不行,过分理想也不行,那就是我们一个政治家,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一个企业家,他会平衡理想现实和理性的关系,所以我们在打破这个变革的阻力。


第九章:复兴的定力


最后一章,我们讲的是“复兴的定力”。第九章复兴的定力里边我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如何吸纳中华文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优秀成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一定会吸收和保留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的文化。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源头,第二个源头是社会主义的精华,第三个是西方文明的优秀文化和要素。这三个合流,简单来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马为魂。


三源合流


换句话说,这是三源合流的命题。我是学数学出身的,我可以从逻辑上稍微做些论证,这就是我花了好多年好多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的。事实上道理很简单,好的理论就和窗户纸一样要捅破。怎么捅破呢?你去看一下新加坡就好,看一下华为就可以更好的逻辑三源合流。新加坡这个国家,你说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好像都有啊。是不是这样的?新加坡既有社会主义成分又有资本主义要素,新加坡这个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留,可能比大陆的这个还好,它而且把西方的东西吸收得比较好。当然新加坡这是一个小国家,不需要什么体系什么宏大思想,干就好,它的地方可能还没北京这么大。本书试图从思想上探讨,这三者为什么能够合流?因为西方文化的长处,在我看来,回到我今天的命题,是人跟自然的问题,是科学的、是理性的、是法制的。


你看任正非带领华为怎么学的,任正非咨询IBM来设计IPD,国内外优秀的咨询公司都做过方案,建制度体系,建流程体系,华为是有非常浓厚色彩的西方企业。但华为身上参考了浓共产党的思想。


共产党的精神非常了不起,奋斗者的精神,艰苦奋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对自身不断要求,更高的一种境界。学雷锋,但是不让雷锋吃亏,你看这就是理性主义。新加坡、华为也是这种合力的典范,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不断吸收,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能走极端。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遭人欺负的时候,一些知识分子站出来,打到孔家店,不要老祖宗了。最近几年,我们经济好了,我们一些学者开始飘飘然了,我们国学又开始又大热了。我们现在面临的是高科技时代,是前进的问题,很多问题从《论语》里面去找答案,从三国水浒里面找答案,不见得能找到合适的,所以我认为是一个比较平衡的观点来看待。


我认为未来的发展,应该把社会主义的政治吸收,把西方社会的法治吸收,把中国传统的德治吸收。法治为基础,德治为核心,政治为引领。同样道理适用于经济和管理,根据我这个道理逻辑继续推演,要融合市场、政府和道德三种力量。我非常荣幸厉以宁先生给本书写了个序,因为他好多年前就提出这个观点,经济管理应该考虑市场、政府和道德的力量。


我稍微做了些分析,市场学派,在座各位比较熟悉的,亚当斯密,现在西方经济学的鼻祖,强调市场在经济管理起到决定性的市场调节作用。市场就是你愿意出多少的价钱,你去买,一个愿买一个愿卖,这就是市场。市场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因为计划管理者,未见的知道普通百姓的需求。我们小的时候是一个粮票的时代,叫做计划经济,试想一下,不可能有效。哈耶克有本著名的书叫做《致命的自负》,他指出计划经济的假定就是有一个万能的政府,这个政府的计划的部门,对百姓的需求对生产的供给,可以通过严密严谨科学逻辑的掌握,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但是,实际上很难实现这种计划。市场学派最近几十年在中国得到大大的推崇,我也部分认同,经济离不开市场,没有一个万能者。哈耶克说的,假如我们对人类的知识有确切的百分至一百的掌握,这个当然是可以进行计划的,只可惜我们不可以,因为大家的知识都是分散的,都是零碎的,都是感性的,所以市场自由经济学者的理论基础是,人类是供给需求的匹配,因为经济就是生产、流通、分配,这个过程,这个知识掌握的程度能够达到什么程度。所以市场派讲的是: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理性。但是,极端的市场派别也是有局限的。


为什么还需要计划,或者有的人说是政府干预?我不太同意政府干预这个词,因为政府干预这个词本身就是说,人为去干预,人类就要活下来,肯定是人类干预大自然嘛,但反过来说,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个产物,我们今天是主动性干预大自然呢,破坏的这个环境呢,还是我们本身就是大自然造了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很难说。那么政府在什么地方作为?要不要作为?政府有这个特定的组织,它的存在肯定是有一定的前提。经济供给和需求以及生产和分配,在掌握着比较明确的、正确的信息情况下,政府肯定需要做一定的计划。人还是有理性的,但人的理性还是有限的,市场和政府的有限说明,核心就是人类掌握知识,理性的制约性,总体而言人类的理性在慢慢地扩大。40年之前,美国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叫西蒙。


他是一个天才,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心理学最高奖,人工智能的最高奖,这个人提出的概念,有限理性。学经济学、学管理学的知道这个概念—bounded rationality,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换句话说,我们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掌握了知识,不仅仅百分之一百是理性知识,即使是机器人,我们人工智能还是有很多缺陷吧。那么我想说明,市场和政府争议无非是在这个知识上。那么为什么加上道德?就是厉先生说的,一个社会的经济要正常的调剂,应该是除了市场政府以外,还需要道德的调剂,那就是良知。靠法制不能解决问题,还要靠德治,也需要政治。政治学的政治怎么定义的,政治是一个社会中,关于价值的权威分配。一个社会除了讲法制以外,因为法制不可能把人类全部行为规范起来,需要德治,需要政治,权威分配价值。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鼓励实体经济,不能完全把资本去炒作,我的观点是,良性的社会是动态平衡的,应该是法制为基础。我们现在的法制还不完善,这个法制不是说法律写在条文上,我们法律很多啊,我们是法制的观念,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个很难改变的,法制为基础,德治为核心,也需要政治引领。在当今这个社会我们是民族复兴伟大,鼓励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以及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什么是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政治就是鼓励资本的价值,资本主义的核心,离不开资本的分成,社会主义核心是按劳动、创新、科技,来分配的。那为什么最近几十年资本主义还在发展?不少资本主义国家还非常自豪,因为加入了科技的要素,除了资本主义的要素以外,科技的力量是非常大的,科技是脑力劳动,也是劳动价值。所以我试图跟各位同仁探索,中国社会未来的治理结构我认为是以法治为基础,以德治为核心,以政治为引领,我们的经济管理,应该是以市场、政府和道德这三者中良性的循环,相互支持,不是相互拆台,否则一个社会可能就会崩溃。所以这本书的整体核心是三元合流。


与会的各位嘉宾对这一话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积极提问,杨百寅教授一一详细解答。


杨教授解答校友问题


本次活动预计时间为2个小时,因内容精彩大家参与积极性太高延长至4个小时,最后因时间问题才结束讨论。不同思路的碰撞产生了更多创造性的想法,每一位参与者都投入认真,4小时的分享活动中基本没有离席和查阅手机,可见收获颇多。


清华经管学院金融协会一直致力于为凝聚校友力量,建立校友交流平台,向校友提供金融行业信息、资源及服务,广泛联络金融行业及各界校友结盟,打造行业项目、人才、资金、资源的分享平台,本次首期“IF”沙龙的圆满完成为接下来一系列的深度分享打下坚实基础,希望为校友提供更优质的分享和服务。

版权申明:以上课程知识产权归属主办单位,总裁班研修网仅提供信息展示,而非商业行为 ICP备11007365号

免责声明:总裁研修网部分内容摘自网络,如有侵害您的权益,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Copyrights © 2007-2018 PXMBA.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