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明老师国学讲座的收获-国学总裁班【北京清华大学总裁班|MBA|EMBA招生信息网】 
最新报名:
3分钟前,黑龙江哈尔滨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加入房地产总裁班,2小时前,河北石家庄某文化传播公司3名高管加入企业管理创新总裁班,2小时前,河南郑州某置业公司总经理加入房地产总裁班,5小时前,内蒙古呼和浩特某乳业公司总经理加入工商管理EMBA总裁班,6小时前,上海某金融证券公司1名高管加入工商管理总裁班,11小时前,山西太原某航天飞机制造企业2名高管加入工商管理EMBA总裁班
商学院banner图
薛仁明老师国学讲座的收获
发布时间:2018-11-09 22:41:04

这俩天听了薛仁明老师的国学讲座,主题是关于养育孩子,现在就我的理解分享给大家,不过我的国学功底很浅,可能不很准确,大家权作借鉴。


薛老师讲课不拘一格,包罗万象,来去自如,生动活泼,价值脉络统一,人间性(现实性)很强。他说在中国传统思维中,你会发现,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高级研修班-招生简章看似不同的事情其实往往说的是同一个事情,在看似不切题的时候往往是最切题的,我深以为然。所以在讲座中,薛老师基本没有提到孩子,也基本没提到教养的具体方法,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深刻的维度,聊到根植于我们内心的文化基因、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聊到家族、祭祀于中国人的宗教意义,聊到国学背后中国人应有的性情和生命状态……厘清了这些,具体怎么做因人因境而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关于教养孩子我理了三点:


第一, 重视家庭与祭祀。现代中国父母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我们二三十年所学的西方文化思维与骨子里传承的中国文化基因在打架,而且是隐性的。因为这本质上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人类的一个终极命题是对于死亡的回答,这也是宗教存在的意义。西方文化认为“神创世人,神爱世人,神会审判世人,父母更多是一个托管者。“父母与孩子都是上帝的子民,都蒙受上帝的爱,也都会接受上帝的审判,所以父母责任不会那么重,孩子也自有其精神归属。因此父母可以真心做到把孩子当朋友看。中国人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中国文化认为,人死后,他的血脉通过子嗣继续在世间留存,他的精神也通过祭祀继续被铭记和传承,由此做到“死而不亡”,同时,孩子也从祖先那里获得心灵庇佑和精神归属。因此中国人的家族和祭祀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宗教于人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亲子关系与西方截然不同。为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什么要让中国父母别操心孩子的婚姻,别关心孩子的生活工作,那是很难的事情。


近几十年,中国年轻父母几乎全盘接收了西方的理念方法,萦绕于各个流派和体系,但忽略了其背后都是基于西方的文化基因。人可以被“洗脑”,但无法被“转基因”。所以很多中国父母(尤其是学的越多的父母),内心常处于一种拉扯的状态,不能安稳,意识层面是西方的,骨子里是东方的,这种拧巴的生命状态是耗损的。现在很多父母和孩子的心理疾病层出不穷,迷陷于西方的精神分析,原生家庭,心理咨询中,……却总有种上下求索而不得要领的感觉。不要纠结很重要。


其实每一种人类社会体系都有其养育孩子的方式,一定是根植于他的文化归属的,某种程度上都是合理的。所以“做不做朋友不是重点,甚或打不打孩子也不是重点”,重点是背后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状态,是否有一种能量流动其中。重点是你的根在哪儿,精神归属在哪儿,重视家庭与祭祀,会让大人孩子心安,获得生命力量的支撑。所以假期比起四处游学或旅游更重要的是回老家探亲。


第二, 各正其位。这点很重要,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也意味着每个人都有价值,由此组成一个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和谐的,整体问题就不大。无论于社会还是于家庭都是这样。祖父母做好祖父母,父母做好父母,孩子便也做好孩子了,当知道了自己的位置,孩子心里就踏实了。而现如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着孩子转,早已没有传统中的威严,所以他们的“慈爱”变成了“溺爱”;天天陪伴的保姆阿姨与父母亲人又相互防范踱量;亲生父母或不见人影,或“三分像父母,七分像朋友”......这样孩子会很混淆,他不知道该怎么做,为了配合这样的境况,只能无限彰显自我来对抗这种不确定性,反而不能真正做自己。

现在很多西方理论提倡“把孩子当朋友”,从尊重孩子的角度听起来很有道理,但若当真,可能会有问题,它会让你们失去彼此,拆解家庭能量。“朋友”意味着“可选择性”“合则来不和则散”,孩子一生的朋友可以有很多,但父母只有二位,同样你一生的朋友会有很多,孩子只有一个。这种血脉传承是自然现象,不可回避否认。其实西方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阐释了这种背后看不见的自然力量,孩子对于父母的爱与尊重,父母对彼此的尊重,不仅于整个家庭重要,于孩子自身更重要。所以理所当然的做父母,让整个家庭各在其位,各司其职,不要太在意孩子,不要太纠结,家顺畅了,孩子自然就顺畅了。


第三, 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孩子对于身边的人与环境如实的感知能力,属于格物这一层,这是孩子生命构建的首要程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价值系统。它包括孩子对于自然万物的感知,也包括对于人类社会关系的感知,而且这种感知是全身心的,有穿透力的,孩子具备这样的天性。孩子对于物的感知是现在很多早教的噱头,也是自然科学的重点;而对于人的感知,一定起始于父母,起始于家庭。但无论哪种感知,为孩子提供一个真实的,整体的,顺畅的,高能量的感知环境很重要。电子媒体、低俗娱乐和肢解性的训练对孩子的感知是一种破坏,容易让他失去整体的,直觉性的感知能力;同样,家庭关系的伪装,次序的颠倒,拧巴不顺畅,孩子是都能感受到的,并且做出相符的回应。


所以做真实的父母,做好自己的修行,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背景环境,让孩子有机会发展如实的格物能力,要比围着孩子本身下功夫重要的多。

 
而所有这些,都基于我们对东西方在认识世界,构建社会,实现自我上是俩个完全不同的架构体系的深刻理解,这些源于我们祖先对于生命与死亡,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信仰。所以人的教育绝不是简单的中西合璧,兼容并蓄,一定有主次,最要紧的事情是梳理生命背后的这条线,不然心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四处飘摇,找不到生命的根……树无根不活,人无根不安,国无根不久。有了根,才能枝繁叶茂,有了自己,才能求同存异。
 

至于这俩种体系的孰优孰劣,我们生在其中不好评断。


西方是一神论,中国是抬头三尺有神灵;西方是自然探索,中国是天人合一;西方是善恶分明,中国是你中有我;西方契约法典发达,中国天道人信重要......这都不是偶然。西方文明的积累是通过分析推理和发现论证,更有对应关系,比较好学习推广标准化,类似西医;而中国文明直接在道的高度,更多是整体感悟,经验积累,实际应用,因时因境生发变化,这对学生悟性要求比较高,推广慢,不易标准化生产,中医既如此。凡事都有俩面,在历史的某段时期,可能西方的途径更有效用,但如果从更高的维度,更长的时间轴来看,如果缺失整体万物联系的思维,某一部分的极致发展就像身体里恶性分裂的细胞一样,可能导致整个身体的坍塌。中华文明历经磨难却延续五千年不断,包容万物,海纳百川,一定是有原因的,中国人宽厚坚忍,糊里糊涂,也是有道理的,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教育自信。


“国学热也好,复兴文化也罢,最要紧的,无非是要恢复中国人该有的性情,说具体点,就是要找回那一张张中国人该有的脸,当躁、怒、愤、戾,转成中国人最该有的宽、厚、通、豁,一个真正的盛世,就指日可待了”。


薛老师著有《其人如天》《孔子随喜》《人间随喜》等书,大家有机会读他本人的文字,体会可能更为准确吧。

版权申明:以上课程知识产权归属主办单位,总裁班研修网仅提供信息展示,而非商业行为 ICP备11007365号

免责声明:总裁研修网部分内容摘自网络,如有侵害您的权益,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Copyrights © 2007-2018 PXMBA.ORG All rights reserved